《莫患空谈症》的读后感
今日拜读了《莫患空谈症》,虽然肚子墨水空空,但也想写写自己的想法看法,看过这篇文章的内容第一反应觉得在深深的鞭策着自己,文章出现的空谈病的情况和自己相差无几。
知识水平不够,情况不明,不知道未来的走向与自己的方向,每天在学习着上级的文件精神,很多都没有看透,每天为了应对工作而工作,不知道为了什么,不懂得如何做好,是不是自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习学习,或是谦虚地向学者讨教一二。
思路不明,招法缺失。作为单位宣传员,如何把工作做好,不是每天在嘴上嚷嚷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而是,真正俯下身去,认真踏实的为群众做事,当不知道如何做时,只要心里想着努力为群众服务就会找到思路,找到方法。
懒惰成性,懒得思考,生拉硬套,把工作不进行认真思考就会喊着空口号,将群众路线天天在嘴上践行,把学习思想天天在应付中完成,为什么不把工作踏实干好,把心思多放在群众需要的地方上,像我的工作岗位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为什么不能深入到田间地头,看看哪里有需要农业技术帮助的农户,为什么不能把农业技术平台推广给农户,让他们在田间地头就知道怎么做,怎么高产呢,想想真的需要经常的反思自己,让自己在为群众服务中成长。
拓展阅读
1、谈美读后感精品
谈美。问题26-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但是没有任何意图,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确切的答案。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理论研究者来说,简单而简略地定义一些东西不会让读者误入歧途,甚至不会让人发笑。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的属性。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时,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它是美丽的。
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事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物中所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
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的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
朱光潜。
正如陶渊明的气质有隐逸的一面和侠义的一面一样,朱光潜也有两面性。他不仅是公认的美学家,而且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两个朱光潜的形象并行不悖,同生共存,用鲁迅评陶渊明的话说,“倘有取舍,即非全人”。
割裂这个“全人”形象,忽略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或者在阅读朱光潜美学著作时无视于他身为作家的背景,则我们理解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就必然流于粗疏不够精到,我们认识朱光潜便不周全。
同一张脸可以笑也可以哭。笑和哭的是同一张脸。喜极而泣,喜极而笑,各种表情的最深层次并无本质区别。学者朱光潜和作家朱光潜,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2、谈美读后感精品
艺术组黄德钦
“美术”是什么?从专业的角度,我分析了学生的艺术分类和功能。但我始终不忘跟学生强调说就是一门“美”的“技术”学科。
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现象,并将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贯穿在学习中,运用在生活中,丰富自已的生活和阅历。站在讲台上,我曾经称赞过一位同学,他漂亮的服装搭配,因为他运用了色彩鲜明的对比手法;也曾经和同学们激励辩驳毕加索创作的大作《格尔尼卡》恐惧、不安的画面何为美?也积极鼓励学生从凡高的生活坎坷的经历,内心却像《向日葵》般坚强毅力,从罗丹的《加莱义民》身上,我们看到罗丹用粗犷和细致的雕塑手法留给了人类一件件真善美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像作品和画家一样真实,善良和美丽
今暑假有幸拜读朱光潜老师著的《谈美》一书,书从方方面面验证了何为“美”, “美的标准依据是什么等等,读到一些让我触动的内容时,不自觉让我想起了在教学中的种种,使我触动颇深,感受到意象世界中的美感世界。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另一方面,如果你说这是真是丑,那只是一种看法。另一方面,你说是真是假;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正是由于审美方法的不确定性,美被引入审美之中,为艺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些艺无定法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大家谈起美,自然就想起了“丑”,但实际中,美与丑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罗丹说过:“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就化成美了” 而往往有人认为这些物质上对“美”的追求未免“俗不可耐”。认为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在利已放面,人们最难协调。每个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欺诈、虐待、抢劫等种种罪过都根植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作或欣赏艺术时,人们会从有兴趣的现实世界转移到没有兴趣的理想世界。
鼓励审美个性,就是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还要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教育是艺术,不外乎说,教育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的神灵之会,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科学,教育就不可能是真的,没有艺术,教育就不可能是美的。科学使教育神圣庄严,艺术使教育生动活泼。
放弃功利的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学习教育科学,求真求精,然后才能无缘无故地改变,达到艺术的巅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追求真理时就不能追求美。我们追求美的时候不需要追求真理。事实上,真与美时无止境的。或许灵机一动,就能体现教育艺术的创新之美。
二○一一年八月一十八日
3、谈美读后感精品
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到的美,不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美,而是更美的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这些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究竟什么是美?
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不受屈挠的气概。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这可能是审美不功利的俗话。然而,当我们以后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
许多伟大的英雄和美女已经过去,许多伟大的成功和失败已经过去,只有艺术作品才是真正不朽的。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潜先生这样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审美无用性的误解。
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作为历史的记录或演绎,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体验过当年历史的人可能感受不到。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艺术虽然来自生活,但艺术中所用的情感不是粗糙而是内省。
书中说,艺术家在创作自己的情感时,不能同时生活在这种情感中。他们必须把它物化,把站在主要位置的品尝者变成站在客人位置的观众。也就是说,在艺术家亲身经历人生的大起与大落之时是无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现出来,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作为材料进行加工和创作,产生艺术品。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就是摆脱实用性的过程。
当然,除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外,还有很多基于虚构生活经历的优秀艺术作品。既然没有实际的亲身经历可以跳出,就需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融入所要刻画人的心境与生活中去,去获得主观的情感已获得可以客观刻画的材料。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分,也不可*客观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归根结底,发现美的过程是一个脱离实际、逐步走向客观的过程。人与风景,分离于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蕴含着被我们发现的机会之美。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我们常常觉得自然风光是不变的,但人们对它的感受是不同的。正如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事物的这种审美差异,首先是我们欣赏时的移情差异。
我们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心理活动因情绪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心情愉快时看秋风扫落叶或许会对自然的变化赞叹不已,而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恐怕再见此情此景只会徒增心中的悲凉。根据这本书的观点,我们的移情常常伴随着无意的模仿。
我们听舒缓的**来感受舒缓;听雄伟的节拍来感受澎湃。我们之所以会因为不同的**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为**本身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分,而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的**时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行舒缓的活动,进而勾起了我们记忆里面某种舒缓的人生体验,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的共鸣。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事物的形象是人类利益的反映。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也在进行着某种创作,而这种创作产生了我们千差万别的审美体验。
然而,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审美的过程似乎就像在做梦。我们在做梦时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对之前的梦境有所唏嘘。
同样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入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自己是在欣赏它,也难以察觉自己在审美中所享受的快乐。这种感觉似乎与上述审美脱离实际和客观的原则背道而驰,因为既然我们已直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又怎能断言我们脱离了与作品的实际关系呢?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感有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中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二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要说明这两点,就要分明快感与美感二者。
正如之前所说,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感到满足,喝水、饮食异能感到满足,这二者之满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区分美感与快感的关键所在。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我们因为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快感总是与体验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某种食物是美味的,而这种体验恰恰发生在品尝这种食物的过程中。
相反,我们从欣赏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满足感发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之后。在聚精会神之中忘记自我,也正是指在审美的过程中脱离了我们的实际人生从而进入到一种拜托了物质实用的物我两忘境界了。这样,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得到美的满足,确是是一种脱离主观和实际的感觉。
4、谈美读后感精品
许多人教导小孩子,都要求他们会换位思考。可这难道不与“移情作用”这种说法相违背吗?
仔细读了朱光潜的分析,我就知道了。
“移情作用”是将自己的想法无恶意的加于它物之上,自己的情感和物体的情感相互融合,达到美的平衡。这虽然不尽是出于理智的,但是达到的效果是和谐的。
“换位思考”是一种反省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达到的效果也是好的。
作者用“宇宙的人情化”来概括这种移情作用,很是富有人情味。
三、“人生的艺术化”
在郊区还感觉不到什么,但是无数次的去北京体验生活,让我感觉到城市中的生活节奏已经比郊区快了近乎一倍。
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或所珍视的人战斗,赢得控制生活的资格。我不知道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失去了很多这样的机会。
何谓“驾驭生活”?是的,努力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应忘记同时给生活增添趣味。比如,在堵车的时候听相声,在心烦的时候抄诗,难道不能让自己感觉好点吗?
没有必要像敌人一样生活。生活是公平的,得失是必然的。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不要对自己太残忍。在一定限度内放松会帮助你提高。当然,是放松而不是放纵。
我用了半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遍,隔了一天再读了一遍,并且在摘抄之后又读了一遍,三遍之后,才敢提笔写读后感。这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尊重书本。其中,既有美学知识,又有心理学和逻辑学,通俗易懂。这本书值得一辈子读。
人生是漫长的,多学点真理,就有更多的资本去享受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itc.cn/articles/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