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23:55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②。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③。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④。

峨峨两烟鬟⑤,晓镜开新妆⑥。

舟中贾客莫漫狂⑦,小姑前年嫁彭郎⑧。

注释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

②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两山屹立江中,遥遥相对。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一峰独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

③搀:刺,直刺。

④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

⑤峨峨:高耸的样子。这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

⑥“晓镜”句以妇女的梳妆镜比喻江面、湖面。

⑦贾(gǔ)客:商人。

⑧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 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②“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参***:

①(3分)D

②(5分)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分析诗句2分),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1分),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1分)。

3、请从 “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江水茫茫.孤岛险绝 .岛上山峻路险,古木参天,船帆点点,这是画景,是写实。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苏轼仿佛感觉在水上行舟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 山久与船低昂”.设想江面行舟上的客商一定会为眼前美景所 陶醉,以至忘乎所 以,于是戏谑 说小姑前年已嫁彭郎了,这是写虚、静态的画船(实)与动态的波涛及孤山(虚 ),无声的画船(实) 配上猿啼乌呜和抑扬的歌声(虚) ,既有视觉实 ,又有听觉虚 ,虚实 相生 .深化 了画图的意境 ,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背景

李思训是中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一路上,长江风景是他亲身观赏过的,此画即使不是对景写生,画中景色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虚构和对前人山水的临摹不同。诗中所叙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内,两山遥遥相对。“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乔木苍然,是为画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直如诗人身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至。更进一步,诗人俨然进入了小舟之中,亲自体会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势。诗人曾有《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一诗,其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风软望不到”,与这首诗的“沙平”两句,上下只改动了两个字,可见这两句是他舟行时亲身体会而获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于这首题画诗上。至此,画面上所见的已完全写毕,照一般题画诗的惯例,应该是发表点评价,或对画上的景物发点感叹了,但苏轼却异军突起地用了一个特别的结束法,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更加余音袅袅。

小孤山状如女子的发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讹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近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将“澎浪”谐转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时,陈致雍曾有请改大姑、小姑庙中妇女神像的奏疏,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有此事,可见民间流传的神幻故事已定型为一种神祇的祀典。苏轼将江面和湖面喻为“晓镜”,将大小孤山比作在晓镜里梳妆的女子的发髻,正是从民间故事而来。“舟中贾客”两句,与画中“客舟”呼应,遂使画中事物和民间故事融成一体,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画境,实际上是对李思训作品的肯定。而这一肯定却不露痕迹。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时,称其“神完气足,遒转空妙”。“空妙”的品评,对诗的结尾,恰切之至。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4]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苏轼说二山皆在“江*”,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搀”(chàn),刺,**,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拓展阅读

1、王驾《社日》中考选段练、诗歌试题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上面的一首诗,回问题。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分)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在本文末尾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后不觉其短,回味深。当然,在*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⒒⑴(2分)村外田里庄稼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⑵(2分)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2、虞世南诗词《蝉》通用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想感情?

: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蝉,请感悟作者的想感情。(2分)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6分)

参***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比兴、象征、联想亦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习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本诗与骆宾王、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虞世南的“五”(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3、郦道元《三峡》陆游《入蜀记》比较

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2分)

①沿溯阻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想感情?(3分)

6、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查看本文Doc完整格式参***…山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出“热爱”或只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点击查看更多《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3503.html

热门阅读

  1. 早安的感人语录
  2. 201年鸡年新春拜年祝福语大全
  3. 2016充满诗意的感恩节祝福语
  4. 师范类应届毕业生自荐书范文
  5. 201年38妇女节贺卡祝福语
  6. 中国建设银行质押合同范本
  7. 机电学院礼仪队工作计划范文
  8. 体育赛事承办经纪合同范本
  9. 六一国际儿童节给家长的祝福语短信201
  10. 读《笑猫日记之永远的西瓜小丑》有感
  11.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12. 关于教师节的搞笑祝福短句子
  13. 喜迎校庆祝福语
  14. 农村家庭赡养的协议书
  15. 2019爱情早安语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