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怀里生活随笔
外婆是个精致温和的女子。
她会做香香的茶糕,就着甜甜的米酒,糯糯的粟米羹……那些个小小的却美丽的糕点伴随着我的童年,伴随着我步入青春的怀抱。
起初的我只是贪吃,觉得那些糕点实在美味,没有细嚼慢咽,只是一块接着一块往肚子里吞,甚至说不出那馅儿里包的是什么,后来稍长大些,这些个外表精致美丽的糕点便引起了我这个唯“食物主义”者的热烈喜爱。
因为它好看、好吃,我一度要求和外婆一块做。外婆扬扬嘴角,宠溺地点点我的鼻翼,“呵,你也想学?”“嗯,嗯嗯。”我如小鸡啄米般地迅速点头,又顺势抱住外婆的胳膊,撒娇地晃了晃,小时候那赖皮的模样,现在想来,都觉得脸红。“行行行,我拗不过你!”在外婆的告饶声中,我便拜师成功了!
不过,学做糕点的过程实在无趣,我强忍住无聊,在将糯米粉点在外婆的鼻尖、额角,涂了外婆的“一身”后,终于也依葫芦画瓢儿做出了几个。模样虽稍有欠缺,但味道总该是可以的吧!想着,期盼着,只等着那盘糕点出炉。糕点蒸好了,我耍宝似的在家人面前挨个晃了一遍,听到他们的赞美声,心里好不得意。外婆拈起一块,放在嘴边抿了一口,我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等待结果,就如同面试时等待结果一般,心中的忐忑难以言喻。外婆深邃的眼睛略带笑意,“嗯,挺好吃的,做得蛮好的!”“真的?”我不敢相信。“不信你自己尝尝——”
我一改往日的风卷残云,也学着外婆的样子抿了一口,在口中细细品味。糯香于鼻腔溢开,味道的确不错,但似乎缺少些什么,是什么呢?我于脑海中寻觅,该放的我都放了呀!但是,味道总是与外婆做的不一样。
后来,我大概有些懂了,外婆的糕点中充溢着甜甜的香味,不是由佐料调理出来的,而是因为饱含着对外孙女满满的爱意,我做出来的只有形,而未有神罢了!我放下糕点,转过身,倚着灶堂边的小轩窗默默不语,任自己沉陷在那香香甜甜的亲情里。外婆依旧住在那个远离喧嚣的小镇,依旧为挚爱的外孙女做着精致可口的糕点,依旧用篦子沾了水在发髻上梳抹,依旧每天崴着脚行走于青石砖上。尽管开了学,我已甚少去看外婆;尽管我已学会装淑女,不再馋猫般吞食糕点;尽管不会像小时抢了篦子为她梳头,也不管是否扯疼了她……但我只要和她呆在一起,我就变回了恣意妄为的人……外婆呀,只有在你的怀里,我才能尽情撒野,我的青春时光才会自由酣畅。
忆起时有好多感受,甜蜜,欣喜,讶然,眷恋。穿行于记忆中,我似乎听到了外婆糯糯的如米酒般的话语:“伢儿乖,婆给你做糕吃!”温婉的声音,亲切的面容,一片片影子般地印在心底。是外婆牵引着我,走过任性撒野的年少时光,走过狭窄的弄堂,越过低低的拱桥,在水榭边驻足,在深潭边聆听……
我的人生,因为有你,有你的糕点,时时甜着我的心,丰润着我的灵魂……
拓展阅读
1、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生活随笔
前几天的几场雨一下,清明的天气逐渐晴朗。几天的假期里几乎每一天都是清朗明媚的好天气,那时隐时现明朗的阳光叫人更加欢喜。
这天早晨伴着吱吱呀呀的鸟叫睁开双眼,迷迷糊糊走出房门,就见着外公从后面渔湖回来了,正在门前清理渔网;家里一只名叫饭饭的黑色狸花猫蜷曲在外公旁边的的椅子上,丝毫不为一桶鲜活的鱼儿所动,只是安安静静地把自己晾在并还不暖和的阳光之下打着盹儿;厨房里,外婆已经为一家人的早饭忙碌开了……
早饭之后,猛然想起前日和老妹一起种下的宝贝果树苗,便匆匆穿过了厨房,来到屋后的那片菜园,绕着小池塘,依次和小树苗们问了个好,光秃秃的、小拇指般粗细的是柿子树,打着一点点小叶子球苞苞的是石榴树,还有几棵比柿子树还小的板栗树,它们在池塘边呈现着半包围之攻势,余下缺口待着明年春天再添小队友来着。本来还想为它们浇点水让它们快快长的,结果发现它们底下的那块土地比附近土地颜色要深,应该是是昨夜已经喝饱了水,清晨的露水也在滋润着它们。原来它们不止有我们两个马大哈的挂念,更有外公外婆的默默照料,明年再见应该会长高变壮许多吧,几年之后的果实应该是清甜清甜的吧。
乡间的白天是宁静又逍遥的,没有什么人们聚集的喧哗声,更没有什么汽车引擎声。在家里刷刷手机,看看电视,悠悠闲闲睡个午觉,一觉醒来就在家附近遛遛。可这时的太阳有点毒,也就没什么好溜达的了,于是干脆搬把木凳,坐在房子侧面的背阴处,看起了电子书。
当我从麦其土司领地上那片热烈的罂粟花海抽离出来时,抬眼就见着了那只懒洋洋的饭饭从别家悠闲地晃荡回来了,见我正看着它,它也就停了下来,蹲坐着,看着我轻轻地唤了两句,柔柔的猫叫混杂在此起彼伏的鸟鸣和蛙声之中,屋前的鸡们也时不时咯咯地交流几句,正当我望着它想得出神时,它又掉头折返,回到耀眼的太阳底下,去找屋后菜地里的小白蝶了。
不一会儿,老妹带着她的小游戏,也提了张木凳出来了。于是,我们俩打着配合,开启了所向披靡模式,一路默契配合,仿佛开挂般稳赢,最终因为却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一招惨败,枉费了之前十几局的积累,直接宣告“破产”。
不过也没啥大不了的,两人伸伸懒腰,望着湛蓝无云的天空和河对岸高大的水杉唠起了嗑……
2、活在当下的生活随笔
活在当下,要告别过去。昨日之日不能重现,今日的烈阳等待着雄鹰的怀抱,留连过去,荒废了现在,叹息岁月蹉跎或者是功敗垂成,何其愚昧。项羽自是战功无双,无敌于天下,最后饮恨乌江;拿破仑不知顺时而变,最后被反法联盟俘获。沉溺于过去不仅无法突破,反而贻害无穷。
玉溪烟王可谓大胆之人,借了无数笔钱去引进国内人都不敢冒险触碰的进口技术,成了烟界龙头,后因为当时分配制度不合理,贪赃入狱。经历如此大跌大落,寻常人可能会从此颓废,在狱中吹嘘一下自己往日之荣,最后成为历史的一颗尘埃。但是烟王岂是寻常之人?争取到了狱外监管的的权利开山种橙,又成了一代橙王。
可见,把握当下,不会错过现在漫天的星辰,也不会错过明天灿烂的阳光。
活在当下,也要学会迎接未来。憧憬未来从来都不是什么坏事,但也会让人迷失自我,有的人会想着来日飞黄腾达,但不肯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清朝晚期的统治者便把几世国土尽数葬送在他们的“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还有的人可谓杞人忧天,整日为未来担忧,畏首畏尾,不敢为绚丽的人生踏出关键的一步,比如近代诗人海子,因贫困和孤独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
不管未来是光鲜亮丽还是阴暗无边,把握当下便是掌握了未来,为未来珍惜现在,斯人其乐无穷也。
若是爱因斯坦沉溺于梦想,不踏实研究,“相对论”就无法诞生;若是霍金沉溺于不幸,消沉自弃,《时间简史》也只是一纸空谈;若是清朝之君能正视现实,泱泱大国怎会沦落不堪?把握当下每分每秒,是给过去的荣辱画上句号,给未来种种不确定画上叹号,所以,细细品味当下的每分每秒才能完整的书写人生乐章。
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活在“修身齐家”的阳光里心情随笔
……古人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的理解是,应该分为两层意思去领悟。“修身齐家”为一个层面,“治国平天下”为更进一步的高层面。
对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一生多是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修身齐家”,“穷则独善其身”。谁不想再上一个台阶—“达则兼济天下”,“治国平天下”呢?然而,想想古代达官显贵们乘坐的轿子,答案就不难找到。一个轿子,五分之四的人在抬着,仅供五分之一人去乘坐。平常人一生总是处于抬轿子的苦力位置上。天命难违,少安毋躁,故不可能有些微张狂的舞台供你使用。
当然古今成大事者,多是从抬轿子开始,最终才坐上轿子的。达者,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要不的话,*秩序怎么在中国能有两千余年彭祖般“高寿”呢?试想,一个整日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人,怎么能修身齐家?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了。
有道是“聪明莫过帝王,伶俐莫过江湖”。英雄天才史观,现在虽不多讲了,难道英雄与天才就不存在了吗?多少人拼搏奋斗,最终还是一生平庸,永世苦力;精英、天才们半生努力却一世辉煌,也就分开了人才与庸才的界限。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天才的成长,最好的土壤还是生他的那个“乱世”!他们总能极好地把握“乱世”时机。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关键还是如何利用人生有限时光,穷其平生修炼,去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头等重要的工作与任务—修身齐家。修炼到何时为止呢,应该说,倾其毕生精力吧。何以见得?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需要人们去认识的事物很多,非常陌生的事物却越来越多。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可能对于任何事物都略知一二,但对于关乎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自身家庭幸福,自身子女教育等等“切身利益”,却是非知道不可的。
饭可迟吃,觉可晚睡,酒可推迟或者不喝,唯一件事情却万万不可耽误:教育好子女。庄稼一茬,人生一世,教育好子女,是“齐家”的重要内容。虽说“人生于世糊涂始”,但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是糊涂不得的。这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虽好画图画,好写文字,但如果不能给予高度重视与全身心投入培养,势必会涂鸦一片,造成一世遗憾,得不偿失。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卖后悔药的地方。有多少耕耘(方法对头的话),定会有多少收获。这是个比例学(或者叫投资学)的问题。
修身靠什么?靠的还是一个定力。就是如何终生坚持,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使自己的人格魅力步伐与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相吻合。具体说就是刚正不阿,正直善良,有悲悯之心,关爱生命关怀他人,有家庭责任等等。一个胸怀*,事事嫉妒他人,事事欲与人为敌,事事只想着自己,整日有家不回,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很难想象会有做人的亮点和成功概率。这些都靠的是使自己修身的动力—学习—学习—再学习,还有缜密思考,努力实践与积极进趣诸多要素。
我们不应当要求别人都如同自己一般正直善良,具有仁爱之心,但却绝不可以如同自私者一般*自私。不强求自己如同英雄一般英勇无畏,但亦不可如同懦夫一般蝇营狗苟。活在“修身齐家”的阳光里,就会发现一切的美好,发现世界的壮丽。
4、手艺生活随笔
又是一年元宵佳节,我牵着母亲的手挤在人山人海的花灯世界,耳边是刺耳的流行音乐,孩子们手上拿着的大都是外表精致的电池灯,我的眼前闪着各式各样的灯光,却唯独没有真正的蜡烛的亮光。
我眼睛被闪得生疼,内心也感到极度无趣。一连走了好几家店,荷花灯本就屈指可数,更别提想找一家做工精美的了。忽然,在街角的一家门庭冷落的店,那高高挂起的荷花灯一下子吸引了我。店主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奶奶,她如同对待宝物一般,轻柔地把灯给了我。
沿着秦淮河畔静静地走着,任由那小小一支蜡烛为我点亮那片夜色,我的指尖轻抚它的花瓣,这精细而又熟悉的手艺,不禁让我想起儿时外婆家的那一方小小的庭院。
外婆家原住在秦淮河畔的一处小庭院,那是个依山傍水的低矮平房。外婆家祖祖辈辈都依仗着做花灯这个传统手艺过活。记得每逢春节,外婆家的小院里堆积着的便是形状不一的花灯和五彩缤纷的彩纸。这便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大大小小的花灯全都摆在我的面前,外婆总是让我先挑。每每听到这句话,我会毫不客气地在這些“堆积成山”的花灯前转啊转,把选中的找个角落收好,生怕一个不小心便被拿走似的。
到了下午,我便悠闲地搬个板凳坐在秦淮河畔,在冬日的暖阳下,静静地看着外婆做花灯。只见她先连贯地抽出六根软木做支架,然后她两两一弯,再用钢丝一缠,最后再用粗铁丝把三组全都缠在一起,便成了荷花灯的支架。接着她用糨糊棒在软木上仔细涂抹,又拿起准备好的薄膜,一手将它固定,一手顺着支架一滑,接着再糊一张红纸,放在阳光下晒干即可。不一会儿工夫,外婆的巧手下已经诞生了一排排红灯笼,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仿佛发出了金闪闪的光。
晒干后,外婆就更忙了,她每日拿着剪刀,熟练地把彩纸剪成荷叶、花瓣、莲藕……难得外婆不忙时,我便会缠着外婆给我剪些青蛙、小鱼。有一次外婆照着我的样子为我剪了幅小像,简直是一模一样!她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让剪刀在纸上“咻咻”地滑动,看得人眼花缭乱。
渐渐地,我长大了,外婆也老了,她渐渐地看不清了,魔法也仿佛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那么熟练,剪出的纸也经常歪歪扭扭,有一次还不小心剪到手,她最终决定不再做秦淮花灯了。外婆不做了,母亲也因手艺太过繁琐而没能继承,原来我每年可以拿到的新花灯也拿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买回的会唱歌的灯笼。
如今,秦淮花灯的名气越来越大,但真正的手工花灯却越来越少,这份古老而神秘的手艺在一步步被埋没,取而代之的则是这冰冷的机器做出的毫无味道的彩灯。学一门手艺是不容易的,想要传承更是难上加难,但请别忘记传统,别让机器取代这传承千年的古老中华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