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①横笛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③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④。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女人的手指。②横笛:箫笛一类的乐器。③冰壶:比喻清澈世界。 ④看承别:别样看待。
1.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中“快”、“怕”、“连”、“问”四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
1.“快”字写出了急切之情。(1分)“怕”字写出了担心的意思。(1分)“怜”字表示爱月之心。(1分)“问”字一语双关,明里关心嫦娥的空冷寂寞,实则是感慨自己的孤独无助。(2分)
2.先写赏月之宴之酒之歌,(2分)后写赏月之人之叹之想。(2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月圆人团圆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参***
1.①浮云遮月。作者用“快”“怕”两个动词写出对月亮被浮云遮住的担忧,唤来笛声吹破浮云。②明亮清凉。用冰壶比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③中秋月圆。“玉斧修时节” 运用典故,表明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给分重点在月亮意象的特点,写作 技巧对学生来说是难点。1点2分,能答出2点并做简要分析得5分)
2.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分)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 尽情诉说相思之情。(3分)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此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拓展阅读
1、《唐太宗吞蝗》阅读及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选自《贞观政要》)
1、 解释:(1)京师: ;(2)掇: ;(3)蚀: ;(4)遽谏: ;(5)冀:
2、 翻译:(1)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2)何疾之避?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什么?
参***
1、 解释:(1)国都;(2)抓取;(3)**;(4)委婉地规劝;(5)希望
2、 翻译:(1)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 (2)为什么要回避疾病呢?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注释
1、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2、京师:京城,国都、长安。
3、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
4、掇:抓取。
6、遽:马上。
7、谏:委婉地规劝。
8、朕:皇帝自称。
9、躬:身体。
10、冀:希望。
11、是:这(是)。
12、蚀:**。
13、遂:立刻
14、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
15、咒:批评
16、作:起,兴起
17、其:如果
18、食:吃
19、谏:谏人
20、过:罪过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精神用意
精神: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用意: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2、《神经元具有可塑性》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作文】
①最近,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行程遥远。这些神经元在某处安居落户后,是依靠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根据遗传纲要行事。这跟以往科学家们的看法不同。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最发达的部分的大脑皮层;并不是按照基因蓝图的模式固定下来一成不变,而是对环境具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
②最新的理论认为,一个神经元之所以在大脑视觉区域落户而成为视觉神经细胞,并不是基因就是如此规划的,而是因为该细胞接受了附近的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假如它当时驻留在大脑的听觉区域,它可能就发展成了听觉神经细胞。
③早些年就有一些生物学家赞成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而新近的研究报告为该观点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证据。
④塞寇博士和沃尔士博士证实,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
⑤研究人员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决定着新生细胞何时停止在皮层之间的游动,然后驻留在大脑一个特定的地点,但他们认为,比起它们自身携带的基因指令,一块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⑥塞寇博士说:“母细胞并不给它们的子女传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具体信息,它们不会对一个子女说,你去视觉皮层,对另—个说,你去运动皮层。”
⑦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技术手段来监测脑细胞游动规律。他们把具有记录作用的分子标签注射到胎鼠发育期的大脑中,然后通过屏幕监测,确定哪个神经元到哪里安家落户。
⑧神经生物学教授莎兹博士说:“我想这个研究报告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之一。做这种实验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神经生物学家欧利里博土,通过胎鼠脑组织移植,也证实了神经细胞的适应能力。
⑨几十年来,对于胚胎神经元究竟是—张白板,还是预制的带有某种命运趋势的神经单位,神经生物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些研究曾经显示,在发育期,神经元是沿着固定通路,以紧凑的步伐向一个个皮层区域移动,似乎是在执行基因指令。在此以前,科学家们不能准确理解细胞的移动,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明确解释。
7.本文主要讲的是神经元具有可塑性,根据“最新理论”,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可塑性”这一特性:
A.在大脑发育期,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向一个个大脑皮层区域移动,从而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
B.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将来有可能在大脑中履行不同的职责。
C.新生的神经细胞在皮层之间游动,当它接受了附近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在大脑视觉皮层区域落户而可能成为视觉神经细胞。
D.在大脑发育期,漫游在大脑皮层区域的神经元驻留在大脑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就可以成为该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
8.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被称为“最新的理论”的理由是哪一项?
A.它第一次提出厂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并为该观点提供厂证据,是—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B.它证实了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且行程遥远,而且极具适应性。
C.它攀登上了神经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棒的科研成果之一。
D.它对大脑神经细胞的移动及其驻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解释。
9.文章第4段说:“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决定它们从事不向职业的因素是哪一个?
A.遗传纲要影响 B.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
C.基因指令使然 D.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
10.依据“最新理论”,以下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的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可以游动到大脑的嗅觉区域落户而成为嗅觉神经细胞。
B.两位科学家的报告对细胞的移动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根据这个报告我们就可以对新生细胞游动及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C.不久,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缺陷,使人类不再产生盲人、聋子。
D.我们可以通过屏幕监测到胎儿脑神经细胞的游动情况,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神经细胞的秘密。
参***:
7.A(“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是以往科学家的看法,不符合“可塑性”的特征。) …点此进入高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参***100则查看完整参***(本文答案在第4页)…10.D(A原文说的是“大脑的发育期”,“三十岁的成年人”有误。B.“可以对新生细胞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缺乏依据。C.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3、段克己《满江红》原文及鉴赏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段克已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自幼有才,与北段成已以文章擅名,被时人同为“二妙”。金朝末年,*衰败,社会动乱。他怀着对金王朝的愚忠,即悲悼它的崩溃,又深感浑不逢时,无力回天。于是寄情于岁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形势象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烈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七片,处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生世之感。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叫人无法辩认,也无须辩认,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4、《宿建德江》唐诗译文及赏析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tc.cn/articles/10000.html